技术文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铜带拉伸强度试验机的操作要点有哪些?

铜带拉伸强度试验机的操作要点有哪些?

更新时间:2025-09-28   点击次数:25次

铜带拉伸强度试验机的操作要点围绕 “保障测试数据精准、避免试样异常失效、确保操作安全" 展开,需重点把控试样制备、设备校准、试样装夹、参数设置、测试监控、数据判定六大核心环节。铜带(尤其是超薄铜带)具有 “塑性好、易变形、易打滑" 的特性,微小操作偏差可能导致拉伸强度、延伸率等关键参数偏差 10% 以上,具体操作要点如下:

一、试样制备:从源头消除数据偏差(核心前提)

试样状态是测试准确性的基础,需严格按标准处理,重点关注 “尺寸精度、边缘质量、表面清洁度" 三大要点:

尺寸精准裁剪,符合标准要求

按测试标准(如 GB/T 228.1)裁剪矩形试样,核心尺寸需精准:

宽度:根据铜带厚度选择(如超薄铜带选 10mm 宽,中厚铜带选 15-20mm 宽),用精度≥0.01mm 的数显卡尺测量,确保宽度偏差≤±0.1mm(宽度不均会导致横截面积计算错误,直接影响拉伸强度);

标距长度:常用 50mm 或 100mm(标距是计算延伸率的关键),用专用标距尺在试样中部画标记线(避免画在边缘,防止标记线脱落),标距线间距偏差≤±0.5mm;

总长度:需满足 “装夹长度 + 标距长度"(如标距 50mm,两端装夹长度各≥30mm,总长度≥110mm),避免装夹时夹具压到标距区。

裁剪工具:超薄铜带(≤0.1mm)需用数控裁样机或锋利的专用裁刀(如美工刀配合直尺),确保切口平整;禁止用剪刀裁剪(易导致边缘挤压变形、产生毛刺)。

边缘处理:消除应力集中隐患

铜带裁剪后边缘易产生毛刺、微裂纹(尤其手工裁剪时),这些缺陷会导致测试时应力集中在边缘,使试样在标距外断裂(数据无效)或拉伸强度偏低。需用400-800 目细砂纸沿边缘轻轻打磨(打磨方向与试样长度方向一致,避免横向打磨产生新裂纹),直至边缘光滑无毛刺,用手触摸无刮手感。

禁止将边缘有明显压痕、裂纹的试样用于测试(即使打磨也无法消除深层缺陷)。

表面清洁与预处理

用无尘布蘸取无水乙醇擦拭试样表面,去除油污、指纹、灰尘(油污会导致夹具打滑,灰尘可能在拉伸时产生局部压痕,影响变形均匀性);

若铜带存储时间较长(如超过 1 个月),表面可能氧化生锈,需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氧化层(仅去除表面氧化,避免过度打磨减薄试样厚度),打磨后重新测量厚度(氧化层会导致原始厚度测量偏大,拉伸强度计算偏低)。

预处理后需将试样置于室温(23℃±2℃)环境下放置 30 分钟以上,避免温度变化导致试样内应力波动。

二、设备校准:确保测量系统精准(测试前必做)

设备的力值、位移精度直接决定数据可靠性,需在每次测试前或定期(如每月 1 次)校准,核心要点如下:

力值零点校准:消除初始偏移

开机后、装夹试样前,确保上、下夹具处于空载状态(无接触、无异物),在测试软件中点击 “力值零点校准",系统会自动将当前力值设为 0(若不校准,夹具自重或传感器漂移可能导致初始力值显示为 0.1-0.5N,使断裂力测量值偏大);

若更换夹具或调整夹具位置,需重新进行零点校准。

力值量程校准(定期验证)

采用标准砝码(量程覆盖常用测试力,如测试 5kN 铜带用 1kN、2kN、5kN 砝码)或第三方校准装置,通过专用工装将砝码挂在下夹具上,记录设备显示力值与标准砝码值的偏差:

若偏差≤±0.5% FS(满量程),设备精度合格;

若偏差超过 ±0.5% FS,需联系厂家或第三方机构调整传感器参数(禁止自行拆解传感器,避免损坏)。

校准频率:日常测试建议每月 1 次,若设备长期闲置(超过 3 个月),重新启用前需额外校准。

位移精度与速度校准

位移校准:用标准光栅尺测量夹具移动距离(如设定移动 50mm,实际测量移动距离),确保位移误差≤±0.1mm(位移不准会导致延伸率计算偏差,如实际伸长 5mm,显示 4.8mm,延伸率会偏低 4%);

速度校准:设置常用加载速度(如 10mm/min),用秒表计时,测量 1 分钟内夹具实际移动距离,确保速度波动≤±0.5%(速度过快会导致屈服点识别偏差,铜带塑性好,速度过快易错过平缓的屈服阶段)。

夹具状态检查

检查夹具夹口表面:楔形夹具的夹块、气动夹具的平口需无磨损、无划痕(磨损会降低摩擦力,导致试样打滑);若夹口有磨损,需更换夹块或贴防滑橡胶垫(适合超薄铜带,增强摩擦力且避免夹伤);

检查夹具平行度:确保上、下夹具的夹口中心线在同一垂直线上(可用直尺贴靠夹具侧面观察缝隙),若平行度偏差超过 0.1mm,需调整夹具位置(平行度差会导致试样 “偏心拉伸",断裂位置偏离标距区)。

三、试样装夹:核心是 “对齐、防滑、无预压"(决定测试有效性)

铜带(尤其超薄铜带)装夹时易出现 “打滑、偏心、夹伤" 问题,需按以下要点操作,以 10mm 宽、0.1mm 厚的超薄铜带为例:

装夹前定位:确保轴线对齐

在设备工作台或夹具上贴 “中心线标记"(如用胶带画一条与夹具移动方向平行的直线),将试样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标记线对齐,避免试样横向偏移(偏移 1mm 就可能导致偏心拉伸);

若铜带宽度较窄(如≤10mm),可在试样两端粘贴 “加强片"(用薄 cardboard 或铝箔,尺寸约 20mm×15mm),增强装夹部位的强度,防止夹具夹伤试样(超薄铜带装夹时易被夹具压变形,导致断裂在夹口附近)。

分步装夹,控制夹紧力

先装 “下夹具":将试样下端放入下夹具夹口,确保试样下端超出夹口 10-15mm(避免夹口压到标距区),若为气动夹具,调节气压至0.2-0.3MPa(超薄铜带)或 0.4-0.5MPa(中厚铜带),启动夹紧;若为手动楔形夹具,用扳手轻轻拧紧螺丝,直至试样无法拉动(禁止过度拧紧,避免夹伤试样边缘)。

再装 “上夹具":抬起上夹具(或降下工作台),将试样上端放入上夹具夹口,确保试样标距区无褶皱、无扭转,轻轻拉动试样,使标距区处于自然伸直状态(无松弛、无预拉),再按同样方式夹紧上夹具。

关键检查:装夹后用手轻提试样中部,观察试样是否垂直(无倾斜);若试样倾斜,需松开夹具重新调整,避免偏心拉伸。

防滑处理(针对易打滑试样)

若测试超薄铜带(≤0.05mm)或表面光滑的铜带(如镀锡铜带),夹具夹口易打滑(拉伸时试样从夹口脱出,测试中断),可在夹口内贴一层细砂纸(800 目以上) 或防滑硅胶垫,增强摩擦力;

打滑判断:装夹后用手轻拉试样,若能拉动,说明夹紧力不足,需适当增大气动压力或拧紧夹具螺丝(但需避免夹伤试样)。

四、参数设置:严格匹配标准与试样特性(避免人为误差)

参数设置需按测试标准(如 GB/T 228.1)或客户需求,在测试软件中精准输入,核心设置项及要点如下:

试样参数录入:精准无误

输入 “试样宽度(b)"“试样厚度(h)":需录入实际测量值(如宽度 10.02mm、厚度 0.10mm),而非标称值(如标称 10mm 宽,实际可能 9.95mm,宽度偏差 0.05mm 会导致拉伸强度计算偏差 0.5%);

输入 “标距长度(L0)":按试样上的实际标距(如 50.0mm)录入,延伸率计算公式为 “(断裂后标距 L1 - 原始标距 L0)/ L0 ×100%",标距录入错误会直接导致延伸率偏差。

测试模式与加载速度选择

测试模式:选择 “拉伸试验"→“室温拉伸",软件会自动匹配拉伸力学参数计算逻辑;

加载速度:按标准选择,铜带测试常用 “位移控制" 或 “应力控制",具体如下:

屈服前:若用应力控制,速度为 2-20MPa/s(如紫铜带拉伸强度 200MPa,应力速度 10MPa/s 对应位移速度约 5mm/min);若用位移控制,速度为 5-10mm/min(避免速度过快导致屈服点漏判);

屈服后:切换为位移控制,速度为 10-50mm/min(铜带屈服后进入强化阶段,可适当提高速度,提升测试效率);

禁止随意设置速度(如用 50mm/min 测试屈服前阶段),会导致屈服强度测量值偏低(速度过快,传感器来不及捕捉平缓的屈服应力)。

停机条件与数据选项设置

停机条件:选择 “试样断裂后停机"(软件通过力值骤降判断断裂,如力值降至峰值的 20% 时停机),同时勾选 “自动记录峰值力"“自动计算延伸率";

数据选项:根据需求勾选需计算的参数(如拉伸强度、屈服强度、断后延伸率、弹性模量),若需测试弹性模量,需额外设置 “弹性阶段应力范围"(如 50-100MPa,避免包含塑性变形段)。

五、测试监控:实时观察,及时处理异常

测试过程中需全程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和曲线变化,避免因异常导致数据无效,要点如下:

曲线观察:识别正常与异常状态

正常 “载荷 - 位移曲线":铜带拉伸曲线呈 “三段式"—— 弹性阶段(直线上升)→屈服阶段(曲线平缓,无明显平台,塑性好的铜带屈服段较长)→强化阶段(曲线再次上升,直至断裂);

异常曲线判断:

曲线出现 “锯齿状波动":可能是试样打滑(夹口摩擦力不足)或设备传动系统卡滞,需立即停机检查;

曲线无屈服段,直接上升至断裂:可能是试样存在严重边缘缺陷(如裂纹),或加载速度过快,需更换试样重新测试;

曲线未上升至峰值就骤降:可能是试样在夹口附近断裂(数据无效),需检查装夹是否压到标距区或边缘是否有缺陷。

断裂位置判定:确保数据有效

有效断裂:试样需在 “标距区内断裂"(断裂位置距一夹口≥2 倍试样宽度,如 10mm 宽试样需距离夹口≥20mm),此时数据有效;

无效断裂:若断裂在夹口附近(非标距区)、标距线上或试样边缘缺陷处,数据无效,需分析原因(如装夹不当、边缘有毛刺),更换试样重新测试;

特殊情况:若同一批次 3 次测试均在夹口附近断裂,需检查夹具是否夹伤试样,或是否需粘贴加强片。

紧急停机:应对突发情况

若测试中出现 “试样剧烈晃动"“夹具异常噪音"“软件报错" 等情况,需立即按下设备面板上的红色紧急停止按钮,避免设备损坏或试样碎片飞溅;

紧急停机后,需先关闭设备电源,检查夹具、传感器是否正常,排除故障后再重新启动测试。

六、数据判定与整理:确保结果可靠

测试结束后需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判定和整理,避免错误数据流入报告,要点如下:

数据有效性筛选

单组数据判定:拉伸强度、屈服强度的偏差需在 “同一批次试样离散度≤10%"(如 5 组试样拉伸强度分别为 310、320、315、325、318MPa,离散度约 2%,合格);若某组数据偏差超过 15%(如 310、320、315、260、318MPa),需排查该试样是否有缺陷,若有则剔除,用剩余 4 组数据计算平均值;

延伸率判定:铜带延伸率通常较大(如紫铜带延伸率≥30%),若某组延伸率低于 20%,需检查是否因试样打滑(实际伸长量未被记录)或标距线脱落导致计算错误。

报告生成与数据溯源

生成测试报告:软件自动生成包含 “试样信息、设备参数、载荷 - 位移曲线、关键力学参数" 的报告,需核对报告中的 “试样尺寸、加载速度、断裂位置" 是否与实际一致,避免软件录入错误;

数据溯源:在报告中记录 “测试日期、操作人员、设备编号、校准记录编号",满足 ISO 9001 等质量体系的追溯要求;

报告导出:按需求导出 Excel 或 PDF 格式,禁止手动修改原始数据(如为满足标准要求人为调高拉伸强度),确保数据真实性。

设备与试样清理

测试结束后,清理断裂的试样碎片(尤其是超薄铜带碎片,避免划伤手),用软布擦拭夹具夹口,去除残留的铜屑或油污;

关闭设备电源和软件,整理测试记录,将标准砝码、裁刀等工具归位,为下次测试做好准备。

总结:操作要点的核心逻辑

铜带拉伸强度试验机的操作,本质是 “通过标准化流程,消除所有可能干扰‘单向均匀拉伸’的因素"—— 从试样制备(消除缺陷、确保尺寸精准)、设备校准(保证测量精度)、装夹对齐(避免偏心打滑)到参数设置(匹配材料特性),每个环节的细节都是为了让测试结果真实反映铜带的固有力学性能。只要严格遵循上述要点,即使是超薄、易变形的铜带,也能稳定获取可靠的拉伸强度、延伸率等数据,为铜带产品的质量管控和应用验证提供科学依据。





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168号